2021年三年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后,我國進入到鄉村振興階段,“三農”工作重心亦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的金融服務體系里,農業保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農業保險的任務也從“保成本”轉向“保收入”。
農業保險發揮作用,則離不開再保險的保駕護航。近年來,隨著農業保險體系的完善,與之休戚相關的農業再保險也日益受到重視。2021年2月21日,《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首次明確要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
成立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農再”),是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的重要一步。
早在三年前的2月,一行、兩會、兩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便提出,將組建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成立這樣一家新的主體,亦是CBIRC發布的《財險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2020年8月23日,中國農再已獲批落地籌建。僅用了四個月,中國農再便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掛牌開業,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國字頭的農業再保險公司。
轉眼之間,中國農再已開張了一年零一個半月。這一年多來,低調的中農再都在忙些什么呢?1月17日,中國農再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郭莉,首次在鑫茂大廈的新聞發布廳亮相,揭開了中農再的面紗。
首年開篇
時間先回到2020年。
這一年8月23日,CBIRC以一紙公告,宣布保險市場上將出現一家新主體。MOF、中再集團、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華聯合財險、人保財險、北大荒投資控股、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等九家股東,在北京共同發起籌建中國農再,注冊資本高達161億元 。
在九家股東中,MOF持股55.9% ,是中國農再的控股股東。中再集團、農業發展銀行、中華聯合財險、國壽財險和北大荒投資控股等五家公司為并列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6.21%;太保產險、平安產險各自持股4.97%;人保財險的股比最低,僅為3.11%。
此外,北大荒投資控股是北大荒農墾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該集團旗下還有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拿到牌照的次月(2020年9月28日),中國農再舉行了創立大會,同時舉辦了首屆中國農業保險高峰論壇。MARA政策與改革司原司長 趙陽 出任首任董事長,總經理則是來時任國壽財險農村業務部總經理的郭莉 。
2020年12月31日,中國農再獲批開業,成為國內第14家再保險公司,也是注冊資本最大的一家。兩個月后(2021年2月20日),其已位列金融央企名錄。至此,央企級別的保險公司已增至六家。
在中國農再成立之前,保險業有一家成立于2014年11月的農業再保險共同體(CARP),由32家成員公司和5家觀察員公司組成。彼時,其成立填補了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行業層面空白。2019年4月26日,其舉行了第十次成員大會。其后,其官網再無更新。
中國農再成立后,便將取代農業再保險共同體, 成為國內農業保險市場最大的再保險業務承接機構 。
創立中國農再,被視為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發展的重大機制創新,標志著我國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建設、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根據定位,中國農再作為財政支持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基礎和核心,加強農業保險信息管理和農村金融服務的有力支撐、完善農業生產保護體系的重要抓手,用于分散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并推動建立并統籌管理國家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加強農業保險數據信息共享,同時承接國家相關的支農惠農政策。
由于農業保險的大災風險的特點,從國際成熟市場來看,農業再保險多為政策主導型模式,財政補貼成為支持農業保險和農業再保險的有力的后盾。
就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和農業巨災頻發的現實而言,農業保險和再保險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財政的支持。早在2007年,我國便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拉開了發展 政策性農業保險 的序幕。
從2012年以來,MOF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把直接物化成本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擴大到了全國,并擴大了補貼的作物范圍。近幾年財政補貼在農險總保費的占比都在35% 左右。
2019年5月29日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農業保險工作MOF牽頭統籌推進。同年10月9日,兩部一會一局發布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首次明確了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屬性 。
因此,由MOF牽頭組建中國農再并對其控股,便順理成章。
郭莉透露,成立一年來,其已與35家 農險經營公司簽署了再保險標準協議,保費規模超過190億元 ,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近1萬億元 ,服務農戶1.88億戶次 。
發生2021年夏天的那場河南特大暴雨,刷新了保險業的賠付紀錄。郭莉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中國農再在暴雨后,提前對受到較大影響的農險經營公司支付了賠款,有效緩解了農險經營公司的賠付壓力,大大分散了此次災害風險。
成立一年來,中國農再共計為河南、浙江、山西、寧夏等出現特大災情省份的種植險業務賠付資金超過10億元 ,為穩住農業基本盤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今年以來,中國農再已在春耕開始前提前安排好了2022年風險保障,與全部農業保險承保機構簽署風險分擔協議,對春季生產投保農險的農戶一次性承擔其全部農險損失的20%,預計提供風險保障將達1萬億元以上。
截至2月16日,中國農再已為226萬次的農戶提供超過950億元的農業風險保障,支持農業保險行業承保了6.4億畝耕地、12.6億頭畜禽和2.9億畝森林。成立以來,中國農再正逐步成為中國農業再保險市場的主渠道。
試點約定分保
中國農再成立時,確定了約定分保與市場化分保相結合的經營模式。
何謂約定分保?郭莉介紹,約定分保是中國農再成立的方案中明確提出的再保險承保方式,是通過MOF的政策文件約定行業再保險方式,主要是為了保障農業保險行業再保險能力的穩定供給。
據介紹,成立以來,中國農再穩步推進約定分保機制改革試點。這種分保方式,既可以增強中國農業再保險的保障能力和韌性,也促進了農業保險費用列支和使用規范。
為此,中國農再以“約定分保業務信息系統”為起點,正在建設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以探索推進農業保險數據治理,加強信息共享。
根據《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時估算的目標,到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需達到840億元 ,約年均增長10%以上。MOF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的農險保費已達965.18億元 ,實際上已提前完成了目標。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國內農險保費的分出比例來看,約在20-25% 。以該保費規模來估算,則全行業的農險保費最多可以分出241億 元左右。
根據此前農業再保險共同體的數據,其成立以來每年承接的分保責任都占到全行業的約一半份額。但是由于農險的綜合賠付率一直居高不下,一直持續虧損。因此,如何合理地確定分保比例,亦是中國農再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021年9月28日,在中國農再“十四五”發展規劃研究專家座談會上,貝氏評級參會人士表示,農業保險約定分保的方式有諸多優勢,能夠使中國的農險業務組合在地理分布與產品種類上更加 多樣化 ,可以 形成分散效應,對沖風險 ,從而有效應對農險大災風險。
在其看來,同時,約定分保的無差別性,有效 消除了直保公司逆向選擇的可能性 ,避免了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道德風險。
郭莉介紹,2021年中國農再的保費規模逾190億元 ,分保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20% ,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近1萬億元 。
在做好約定分保業務的同時,中國農再亦在進一步探索完善市場化業務運行機制。郭莉介紹,公司將在堅持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加強與承保機構的業務合作,引導承保機構積極發展更高保障的農險業務,支持承保機構加大春耕保障類產品創新力度。
2月10日,中國農再董事長趙陽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還建議加快推進農業保險風險區劃工作,建立科學的保險費率厘定和動態調整機制,為農業保險精細化管理和提高財政補貼效率提供支撐。
作為唯一的農業再保險公司,中國農再的發展,亦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支持。趙陽在文中建議,我國迫切需要進一步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加快推進農業保險立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及相關配套制度,強化農業再保險制度設計,通過穩定可靠的再保險制度,保障農業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此外,加快優化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將農業保險打造成為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重要支柱。
趙陽還在文中建議,推動建立并統籌管理國家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提高抵御極端農業災害能力,有效應對區域性重特大風險或系統性災害風險,形成農業風險管控閉環。此外,他還建議加快建設國家級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推動實現農業保險數據和相關部門涉農數據共享應用,全面提升農業保險信息化、科技化管理水平。
(來源:喻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