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 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金融氣象協同聯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氣發〔2024〕125號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加劇了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在氣象指數研發、投融資產品開發、氣象災害風險減量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有效賦能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激發氣象和金融數據要素潛能和乘數效應,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金融強國建設和氣象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聚焦金融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需求導向、科技賦能、分類施策、開放合作,創新服務產品、優化服務方式、完善協作機制,推進金融氣象數據、產品、技術及人才資源雙向聚合,建立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氣象與金融協作機制,增強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5年,業務協同、保障有力的氣象與金融協作機制初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減量作用有效發揮,金融氣象指數產品更加豐富,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金融氣象服務模式,氣象與金融協同發展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到2030年,營造有利于氣象與金融深度協同發展的政策環境,體制機制、標準體系更加完善。金融氣象數據、產品、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的聚集效應有效發揮,全鏈條服務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氣象與金融協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深化保險業氣象服務
1.加強氣象保險產品創新。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氣象相關巨災保險產品,滿足不同用戶的保障需求。推動巨災保險發展,加強巨災保險的氣象災害風險技術研究和模型研發,提升再保險市場的風險分散能力。加大宣傳普及力度,提高全社會的氣象保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
2.強化農業保險氣象服務。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估水平,開展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指標實驗研究,完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探索研發蘋果、柑橘、大櫻桃、甘蔗、茶葉、油茶等地方優勢作物天氣指數保險作為有益補充,推動天氣指數保險在淡水養殖、海洋牧場等領域的應用。發揮氣象在小麥、玉米、水稻、大豆、花生、油菜、棉花等大宗糧棉油作物保險產品開發中的作用,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減量技術研究,為保險定價及農險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二)發展銀行業氣象服務
3.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支持各地運用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探索開展氣候風險評估,提升投融資服務支撐水平。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面向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產品,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水平。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鼓勵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深化綠色債券市場建設,暢通多元融資渠道,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撐綠色發展。
4.有序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鼓勵銀行機構探索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發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模型與算法,逐步完善金融領域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數據指標。推動典型區域針對農業、能源、交通等氣象高敏感行業領域率先開展壓力測試。
(三)推進氣象相關金融工具體系建設與應用
5.開發金融氣象系列指數。支持氣象與證券期貨行業共同構建高標準、高質量的氣象指數體系。指導專業機構針對農業、能源、交通等氣象高敏感行業趨利避害的需求,構建表征經濟實體風險敞口的溫度、降水、風等金融氣象系列指數。加快推進干旱、風力、日照等服務型金融氣象指數的發布,逐步創建高標準、精細化、多維度的中國金融氣象系列指數,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研發農業氣象災害服務型指數,加強氣象災害數據和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
6.建立天氣衍生品金融工具體系。圍繞產業及現貨市場需求,結合我國氣候多樣性特點,加強天氣衍生品研究,開展天氣衍生品合約設計。穩步探索天氣衍生品金融工具,提高企業天氣風險管理能力。
7.培育天氣衍生品應用市場。氣象、證券期貨等專業機構發揮自身優勢,根據不同行業對天氣風險的敏感度和管理需求,提供咨詢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等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拓展天氣衍生品在農業、能源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支持經營主體有效識別和管理天氣變化引發的風險,提高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減量能力。
(四)強化重點領域金融氣象協同聯動
8.建立金融風險減量氣象服務體系。建立氣象災害“災前預警+災中應對+災后重建”全鏈條服務協作體系。加強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和氣象數據在財產保險承保、理賠和銀行信貸風險評估中的應用,支持金融機構有效防范風險。強化基于保險標的物、信貸抵押物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提高風險識別精準度和預警提前量。鼓勵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和聯動預案納入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氣象信息員、基層網格員和金融機構業務人員加強溝通協作,建立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和風險轉移協同機制。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保險業務上的防災減災服務。
9.開展上市企業可持續發展氣候評估服務。引導上市公司加強氣候風險管理。研究制定企業氣候風險評估技術框架和評估工具。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氣候相關風險量化指標與方法體系,開發氣候相關風險識別、評估、管理、應對與信息披露的關鍵技術、數據集和工具平臺。推動企業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風險,實現投資長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10.發展綠色轉型氣象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將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納入能源企業風險評估體系,推動能源企業提高抵抗氣象災害風險能力。強化重點區域的風、光、水互補發電評估預測,開展源網荷儲全鏈條氣象保障服務,提升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氣候韌性。
11.強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開展氣候資源普查,為拓展資源開發應用場景、延伸資源價值鏈條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參考。推動健全氣候資源評價體系,探索開展氣候相關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為金融機構準確評估市場主體信用水平提供支撐。完善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引導更多資金支持研究和推動氣候相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五)加強金融氣象基礎支撐
12.強化金融氣象科技創新。完善科技資源一體化配置機制,聚焦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機構和綠色金融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在氣象服務方面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攻關,支持金融氣象科技研發。發揮中國氣象局金融氣象重點創新團隊專業作用,支持金融氣象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的合作,加快金融氣象專業人才培養,打造科技創新交流平臺,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13.加強金融氣象信息化能力建設。建立跨行業共建共享機制,鼓勵根據對氣象觀測站代表性的要求,優化專業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并開展數據匯交。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氣象服務數字化建設,支持定制化數字化氣象服務。根據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氣象服務需求,研發建設金融氣象數據集。提升氣象數據服務能力,推動以提供基礎數據服務為主向提供數據加工、精算分析、算法模型、服務產品、信息平臺等綜合服務支撐轉變。推動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向金融機構共享信息,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性。
三、組織保障
中國氣象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氣象與金融協同工作,強化金融氣象相關政策引領、機制建設、資源配置,推動形成多元化交流合作格局,共同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研究建立金融氣象標準體系,提出標準清單,提高標準應用效能。各地要建立金融氣象協同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落實主體責任,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細。積極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金融氣象發展,鼓勵產學研合作,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金融氣象領域。及時評估總結金融氣象相關政策舉措落地進展成效和典型案例,推廣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
中國氣象局 財 政 部 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4年12月4日